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标环保集团

搜索
不断以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需求
Continue with excellent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meet customer needs
查看内容

重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探索

2017-5-10 17: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53| 评论: 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定下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指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6年伊始在渝视察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重庆生态环境保护把脉定向,强调“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统揽全局,辩证系统、提供方法,重点突出、方向明确。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具体指导下,明确把“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长期坚持的核心目标、重要指导方针和根本行动指南,坚持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动力,切实发挥环境保护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结合重庆实际,抓关键问题、抓实质内容、抓管用举措,让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署落地生根,并取得良好效益。

抓环保管理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是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

2016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实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在严格遵循中央指导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科学做好制度安排设计。通过调整行政管理体制,实现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转变。区县环保局调整为以市环保局管理为主,但仍为区县政府工作部门,把区县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环保部门拴在生态环保“一根藤”上。通过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实现由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破除“重发展、轻环保”旧思想束缚,同步制定实施《重庆市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重庆市环境保护督察办法(试行)》《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3项配套文件,构建有权必有责、用权必监督、失职必追究的责任体系。通过分置环境监察与执法,实现由督企为主向督政督企并重转变。组建市环境监察办公室,经市委、市政府授权专司督政,实现环境监察独立、高效、权威。原来“监察”明确职责专司执法,市级查处重大环境违法行为,区县强化属地环境执法,形成重拳治污、刑责治污高压态势。

通过强化监管手段,实现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以市生态环境委员会为依托,以全市一体化环保物联网建设为支撑,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上收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不同行政层级、不同领域、不同管理主体之间信息互联共享,构建跨区域跨流域联防联治机制。

抓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要有“牙齿”,严监管、善亮剑,还要有“钱包”,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环保部指导下,重庆成立3个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功能性要件。设立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建立全市统一的污水、垃圾、废气排污权指标交易平台,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1万余次、交易金额3亿多元,发挥市场调节环境资源合理分配和使用的决定作用。建立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政府专门环保投融资平台,以PPP模式推进乡镇污水治理,获得金融机构授信200亿元,已基本理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建、管、运”体制机制。

成立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三峡库区重大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储备项目规模达50亿元。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改革核心要求,重庆在发挥财政资金和经济政策引导作用基础上,畅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渠道,建立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为生态环境治理注入新动力。

抓环境保护法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法治管长远、管根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法治。重庆认真落实“两个最严”要求,着力加强环保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制度建设,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针对环境资源案件专业性强,认定难、审理难,以及审判归口管理不统一、业务指导功能分散等问题,建立健全环境资源案件审判机制。在市高法院、5个中级法院,以及渝北、万州、涪陵、黔江、江津5个基层法院共设置11个环境资源审判庭,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组织纵向全覆盖。推行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综合受案模式,统一裁量尺度。针对环保执法司法衔接不紧、环境资源案件流转不畅、环境治理合力不够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出台《关于集中办理环境资源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庆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办法》《重庆市环境保护与公安机关执法衔接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资源案件办理过程中的职能职责,以及办案过程中对接联系的主要内容、具体措施和有关要求。

在渝北、万州、涪陵、黔江、江津5个基层检察院分别设立专门科室或办案小组,在市公安局成立环境安全保卫总队、配备专兼职警力170余人,在区县环保局设立环保警务室。针对环境资源犯罪隐蔽性强,监测发现难、打击处理难等实际问题,创新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丰富违法犯罪打击处理技战方法,完善环境资源违法犯罪防范处置机制。建成市级环保云平台,整合环境监测、监察、排污许可等数据,及时预警预报环保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制定环境污染刑事案件证据收集工作规则,明确侦查取证具体标准和规范。环保、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等专项行动,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依法履职,形成刑责治污的工作格局和高压态势。

抓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围绕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重庆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按区县主要领导成员、区县分管领导成员、部门领导成员、有关党政领导干部4个层面对追责情形进行细化,有25类情形对党政领导干部追责。

市审计局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理论研究,对奉节县委书记、县长实施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试点,并对奉节县委、县政府提出具体工作建议。印发《重庆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成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推进领导小组,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替代修复资金核算专账,明确8个方面主要试点工作,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环境有价、损害担责”意识,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切实履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严格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者责任。

抓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受到惩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留住绿水青山的战略举措,是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大支撑。重庆已制定出台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明确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为30790.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7.3%,38个区县均有红线分布,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都划入了红线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已列入市政府立法计划,市级相关部门将根据国家要求制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的产业准入、生态补偿、管护成效评价等方面配套政策,确保生态红线划定区域内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

实践证明,重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了系统性优化、整体性推进、协同性集成,改革红利初步释放,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生态环境质量基础。

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

重庆通过科学谋划和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全市38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产业、财政、考核政策,着力推动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公共服务跟着人口和功能走,统筹推进以大都市区为主要载体的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建设,以大生态区为主要载体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确保全市在一体化科学发展中实现产业优、城镇优、生态美、环境美。

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重庆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都市功能核心区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只减不增”,都市功能拓展区加大大气、水环境治理力度,城市发展新区科学用好环境承载力实施重点开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切实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并增加生产产品供给。通过实施生态环保搬迁,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累计关闭搬迁260家重污染企业,基本实现“五个没有”(没有钢铁厂、燃煤电厂、化工厂、燃煤锅炉、水泥厂和烧结砖瓦窑)。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任务,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容量。

主动服务重点工业和基建项目,全市2016年环评审批项目涉及总投资6100多亿元、环保竣工验收项目涉及总投资3900多亿元。万州、大渡口、大足、荣昌、垫江等一批特色环保产业园蓬勃发展,全市环保产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新亮点。全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增速领跑全国。实践证明,“掐断”污染不会“阻碍”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双赢。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重庆坚持系统推进环境治理,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本市实施方案,投入588亿元、实施6000余项重点工程推动“五大环保行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1天,同比增加9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5.3%,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长江支流水质总体优良,城乡饮用水水源总体安全。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噪声投诉量同比下降5.4%。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考核中均为优秀。

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重庆通过强化环境安全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加大环境风险源隐患排查整治,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着力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安全。2016年全市环保系统通过“双随机”制度检查企业9476家,处罚环境违法案件3525件、罚处1.9亿多元。其中,实施按日连续处罚9件、查封扣押54件、限产停产57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81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53件。开展“两会一节环境安全”“汛期环境安全”“环境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共处置35件易引发环境污染的突发事件,成功扼制24件,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11件,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全力保障环境安全。

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重庆滚动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主城建成区湖库整治、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环保重点民生实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2016年,提前一年完成2000个行政村环境连片和56个主城建成区湖库污染治理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年度目标任务,累计建成1237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预计2017年全市将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重庆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打实、硬碰硬处理督察组转办案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做到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坚决整改。督察组转办的1824件群众投诉案件已全部办结回复。中化涪陵化工环境问题、涂山镇臭气扰民问题等一大批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处置和妥善解决。环保督察工作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国家环保督察办公室3次专刊推介重庆边督边改工作经验及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在“十三五”时期,重庆将全力抓好包括生态体制改革在内的5项重点工作,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一是严格管控区域生态空间,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二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源,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三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四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五是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计划储备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能力与社会行动体系4大类22小类重点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达2300多亿元。力争到202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的核心区,基本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使绿色成为重庆发展的本底,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内容页面Content

Copyright © 2020 Powered by 重庆中标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 渝ICP备19015213号-1 )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华润大厦34层 在地图中查看      服务热线:023-68655099   13908389228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023-68655099
售后服务热线
139 0838 9228
返回顶部